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 > 中国中期重组国际期货“第四季”来了 都是骗?

中国中期重组国际期货“第四季”来了 都是骗?

全文导读

业绩不振,中国国际期货来托市值?
相比控股股东的实力大增,更名后的中国中期却始终业绩平平,甚至有些阵痛。从主营业务来看,汽车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而最近汽车行业的

业绩不振,中国国际期货来托市值

相比控股股东的实力大增,更名后的中国中期却始终业绩平平,甚至有些阵痛。从主营业务来看,汽车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而最近汽车行业的整体环境恶化,对中国中期的业绩拖累明显。

中国中期最新公布的一季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161.83万元,同比增长35.15%;净利润亏损34.01万元,同比大降107.18%。2018年,中国中期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654.89万元,同比增长9.22%;实现净利1518.47万元,同比减少49.87%。

对比之下,公司亏钱买吆喝迹象明显。而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中,汽车销售业务占中国中期的营业收入比重为85.73%,但实际创造净收入仅有81万元,人均日贡献金额为2219元;而年场地租赁费却高达1357.33万元,折合37187.19元/天。而2017年场地租赁费为948.24万元。

由此可见,作为主营业务的汽车业务,在汽车行业不景气的情境下,已使得中国中期的业绩大受影响。

实际上,针对中国中期的业务结构,公司也曾经过多次调整,但收效甚微。

从上市以来的财报分析,中国中期的业务曾经经过五轮较为明显的调整,其中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7年均为重要的时间节

2003年以前,在捷利股份时期,物流业务曾在公司主营业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年,首次引入汽车业务后,捷利股份业绩出现明显提升。200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65.6万元,贡献营收占比16.51%。2004年,汽车业务继续以1174.7万元的营收贡献11.71%的业绩,但却产生86.7万元的亏损。但这种形式在2005年得到大幅改观。2005年,汽车营收贡献6679万元业绩,营收占比高达46.77%,与物流业务相当。此后,这种趋势一致延伸至2007年,直到期货业务的加入。

2007年对于捷利股份来说,是跨越式的一年。这年,汽车业务占比首度超过了物流贡献,期货业务首度贡献了500.79万元的营收,但营业成本却是0。很显然,期货的加入,打开了投资者对捷利股份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在这年,捷利股份提出收购期货股权计划,为后面减持埋下伏笔。

2009年开始,随着公司减持导致的大股东实力增强,捷利股份提出了更大的目标——收购中国国际期货股权。而在监管的要求下,更名的中国中期最终在2011年剥离了期货业务。而在这年,中国中期业务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汽车业务营收为7458.53万元,物流等综合业务的营收贡献为549.43万元。

此后数年,由于业务的变化,中国中期最终在2017年剥离了物流业务,将公司全部希望寄托于汽车业务上。然而,当年的汽车业绩却大幅下滑。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汽车业务实现营收6092.8万元,同比下滑46.18%。

而至2018年,尽管中国中期的业绩有所回升,营收增长幅度9.22%,但净利却同比下滑49.87%,几近腰斩。而至2019年,业绩恶化迹象更一步明显。

值得留意的是,针对业绩的波动,中国中期曾于2008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发起对参股公司中国国际期货重组计划,欲将其置入囊中,完成对中国中期的整体改造。其中,在2008年的资产重组计划中,中国中期表示将投资16.132亿元增资收购中国国际期货。增资后,中国中期占中国国际期货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0.83%。但是这些资产重组计划均无一例外地以重组失败而告终。而受业绩拖累,中国中期的股票市值,长期横趴在60亿下方。

而这一次,中国中期再次抛出重组计划,是否会激出浪花?骗我可以,注意次数。

110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中国中期重组国际期货“第四季”来了 都是骗?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qihuo/34692.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宏观大变动 钢价二季度走向何方?

下一篇:5月原油价格大概率保持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