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 > 豆粕:热度仍在 四季度持续看多

豆粕:热度仍在 四季度持续看多

全文导读

作者:首创期货 马欣
常年波动于2700-3000元/吨的豆粕价格因为受美豆种植天气影响和中国积极采购站稳3000元/吨,尽管近期价格有所回调,但仍旧热度不减,市场炒作美新作上市压力

作者:首创期货 马欣

常年波动于2700-3000元/吨的豆粕价格因为受美豆种植天气影响和中国积极采购站稳3000元/吨,尽管近期价格有所回调,但仍旧热度不减,市场炒作美新作上市压力和中国购买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多空争执不下。关于后市,我们对于连豆粕走势仍维持中性偏多的观,认为逢低做多是比较好的策略,主力合约看涨到3200-3300一线。

(一)USDA或会继续调低美豆库存

9月USDA报告数据下调美豆单产至51.9蒲式耳,上月是53.3蒲式耳,基本处于市场预期51-52区间。单产的下调主要是因为美国大豆主产区遭到干旱和飓风的侵袭,同时报告下调新季美豆库存至4.6亿蒲式耳,较上月6.1亿蒲式耳有所调减,从数据上看,这部分库存消失量并不是因为出口和压榨增加,而是由于产量和国内消费的下降,主要是单产调低带来的产量回落,期末库存相应调降。鉴于美豆出口和压榨数据仍留下遐想空间,比如美豆出口,中国就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达成的购买需求继续采购美豆,采购的积极性并没有收到扑朔迷离的中美关系影响,上周中国采购了20多船美国大豆,9月船期装运量860万吨,预计10月到港,10月船期采购770万吨,11月采购720万吨,12月采购320万吨,中国购买热情持续,尽管usda维持对中国出口9900万吨不变,但市场预估按照中国目前的采买节奏,破1亿吨的概率非常大;而压榨方面,部分美豆油厂停机,压榨量预估不变,但巴西可余大豆寥寥无几,阿根廷豆农惜售,接下来美豆压榨仍有空间。叠加收割面积还是个未知数,截止到目前,美豆落叶率37%,五年均值31%,考虑到弃耕因素,综合来看,期末库存或会降低到4.1-4.2亿蒲式耳,继续支撑美豆价格上行。

(二)NOAA显示拉尼娜现象或会降低南美新作大豆产量

8月份天气干旱和飓风对结荚中期的美豆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现在结荚末期天气因素对美豆生长影响边际递减。NOAA气象报告显示未来一个月内美国大豆主产区气温将持平甚至高于往年气温,降水概率持平于往年水平,均对大豆生长产生利好影响。美豆定产区间应为35.52(2018/2019美豆产量)-43.13亿(2019/2020 9月USDA报告美豆产量)蒲式耳之间,年度结转库存比2019/2020压力相对较小,库销比下降,均有利于美豆重心的中期抬升。

南美方面,NOAA显示拉尼娜现象持续到冬天的概率超过75%,时值南美大豆种植季,拉尼娜导致的南美西海岸干旱会影响新季度大豆的生长情况。市场普遍预计巴西1.3亿吨和阿根廷5500万吨的大豆产量或会打折。南美新年度大豆生长的不确定给美豆上涨提供了助燃剂。

(三)国内豆粕库存拐点尚未到来

中秋国庆即将到来,豆粕提货速度加快,沿海豆粕库存下降至99.72万吨,环比调减6.5%,油厂豆粕库存压力有所缓解,沿海大豆库存也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下周压榨量预计增至219万吨超高水平。随着双节备货结束,豆粕库存或会再度反弹。但高库存仍是建立在美豆高成本基础上的,对价格打压作用不强,生猪存栏数量持续恢复, 2020年以来,生猪养殖主体数量增长迅速,新注册养猪企业量同比增加150%,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或2021年投产,释放约4500万头生猪新增出栏量,届时豆粕需求更上一个台阶,豆粕库存很难突破年内前期高点。

(四)四季度持续看好豆粕基差,支撑价格走高

2019/2020南美大豆丰产,年初时美豆成本远高于南美大豆,且巴西预售大豆基差水平较低,对我国大豆采买者比较有吸引力,南美大豆超买。我国沿海大豆库存自4月份以来不断攀升,大豆的充裕导致三季度基差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巴西大豆可售余量越来越少,中国加大对美豆的采购,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框架下,中国对美豆的积极采购无视美豆成本,9月后榨利走弱。随着10月美豆大量上市,中国的采购步伐或会进一步加快,四季度基差维持较好预期,支撑豆粕价格重心提高。

作者简介:马欣,首创期货农产品分析师,专注于油脂、软商品品种分析,具有3年期货公司从业经验,在期货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评论,擅长基本面研究。

66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豆粕:热度仍在 四季度持续看多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qihuo/115972.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贵金属油脂狂泻不止 有色板块又加入暴跌队伍

下一篇:白银三天巨震近18% 丧失避险“本色”后市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