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债券 > 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 推动债市发展“滚石上山”

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 推动债市发展“滚石上山”

全文导读

原标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推动债市发展“滚石上山”
“要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公平合理交易机制,破除违约债券交易障碍,发展不良债券处置市场。地方政府、监管部

原标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推动债市发展“滚石上山”

“要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公平合理交易机制,破除违约债券交易障碍,发展不良债券处置市场。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应发挥合力,加大对存量违约债券协调处置力度,进一步支持民营和创新企业从债券市场融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在1月11日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如是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论坛上谈及债券市场发展时也认为,眼下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信用债违约问题。2014年至今,累计已有约160家企业、480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3000亿元左右。但是这个数字和所有4500多家发债企业相比,实际上不算太大。

发生债券违约的企业普遍存在以下共性:一是违约企业过去的投资和经营策略激进,盲目多元化扩张,过度运用杠杆经营,导致债务高企,资金周转陷入困难。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瑕疵,股权过度集中或缺乏实际控制权,容易出现大规模抛空、股权纷争等问题。三是涉嫌财务造假,主要手段体现为通过关联交易抬高利润、虚构资产等方式美化和操纵财务报表,隐瞒真实经营情况。四是对外担保和互保负担较重,贷款责任加剧流动性增长,风险沿着担保链双向成长。此外,经济下行压力相对持续,使得这种内生型的问题在当前环境下集中爆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此前表示:“回顾中国债券市场,最早的问题是刚兑,因为刚兑的存在弱化了债券市场的甄别信用和资金配置功能。刚兑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要解决刚兑问题,就是要让违约现实地发生。”

邹澜表示,适当的违约是一个正常现象。债市违约现象与国际市场相比、与信贷市场相比实际上是比较低的。2019年,相关部门大力推动违约处置机制的建设,从制度上补短板,从具体项目上探讨和研究,试图建立快捷方便、有利于企业恢复经营生产的处置机制。

2019年12月27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起草的《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通知提出,发挥违约债券交易机制作用。支持各类债券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合格交易平台参与违约债券的转让活动,并由债券登记托管机构进行结算;鼓励具有专业资产处置经验的机构参与债券违约处置,促进市场有效出清;债券交易平台要加强违约债券交易信息的共享和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同日,交易商协会就相关事宜发布了3个制度性文件。2019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就银行间债券市场到期违约债券转让有关事宜作出明确。可见,债券违约处置机制这一“短板”正在加速补齐。

邹澜将债券市场的发展形容为“滚石上山”——翻过债券违约处置这座大山,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才能有更健康的债券市场。因为过去长时间不违约,市场各方风险识别和风险化解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随着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的推进,发行人、投资人会变得更加理性,债券市场的选择功能和配置功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谈及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邹澜认为,债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能够像公路体系一样形成一张网,使得每一辆车都能在任意一个入口上快速到达任何一个地。”证券法修订以后,相应的债券市场基本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包括监管协调的进一步深化。另外,衍生品的发展对于债券市场解决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发展决定了未来债券市场的深度。

“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进行投资,比如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会有更多资管机构通过资管业务惠及千家万户。”邹澜表示,最近也在设法推动将更多的地方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低信用风险债券卖给居民家庭,使得居民家庭有高于存款利率的无风险收益,防范非法集资风险,也使得更多市场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于信用债市场。

52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 推动债市发展“滚石上山”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zhaiquan/76793.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中债资信CBR非金融企业信用债收益率曲线与估值-20200114

下一篇:中债监测周报 | 煤炭行业:临近春节动力煤供给小幅收紧,下游电厂补库存需求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