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债券 > 债市去年火热股市今年更好 两栖型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债市去年火热股市今年更好 两栖型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全文导读

截至10月17日收盘,他管理偏股型产品的总回报率为41.13%,远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11.72%的涨幅;他管理偏债型产品的总回报则达到了91.84%,同期的中证综合债指数的涨幅只有29.23%。

截至10月17日收盘,他管理偏股型产品的总回报率为41.13%,远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11.72%的涨幅;他管理偏债型产品的总回报则达到了91.84%,同期的中证综合债指数的涨幅只有29.23%。

但是,并非所有这类基金经理都能像姚秋一样在股、债间游刃有余;也曾有管理固收类的基金经理,游走在权益类产品之中,最终业绩黯淡,又放弃管理权益类产品的情况,《红周刊》记者统计发现,中融基金的王玥就是其中一例。

天天基金网显示,她曾有在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部工作的经验,在2013年加入中融基金后担任了一级债基中融增鑫一年定开的基金经理,2014年该基金就取得了12.85%的收益率,跑赢同期中债指数。

她或许也因此更受重视,在2015年又开始管理权益类产品,先后接手权益类产品达到了7只,但其中任职回报率最好的也只有个位数,并于今年5月14日前全部卸任,如今仍只专注债券领域,其股市闯荡之旅或许也就戛然而止。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基金经理一般都是有明确的分工,而在基金投研人才流失的情况下,或许基金公司由于人手缺乏,也会委派基金经理既管理股票型基金也管理债券型基金。但是在普遍的认知中,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中。

不过,根据《红周刊》记者的统计,在许多人手并不缺乏的大型基金公司中也出现了基金经理既管股又管债的情况,包括建信、南方、汇添富、易方达等基金公司都培养出了“股债两栖型”基金经理。而根据记者的了解,实际上有些基金经理本身就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基金公司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身上的多重潜力;此外,部分基金公司也认为做债成功的人性格较为沉稳,因此这类双栖人才或许更适合在股市长线出击。

权益固收齐头并进不易

公募基金公司大多侧重一方

实际上,不仅是基金经理难以同时兼顾股债,占比甚众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也同样面临选择:《红周刊》记者查阅全部公募公司数据发现,除了个别的小型基金公司以及个人系公募旗下产品类型单一外,大多数基金公司已经拥有了权益、固收、QDII等种类齐备的产品,他们今年是如何选择的呢?

在今年股强债弱的环境下,基金公司选股还是选债实际是一门学问:管理固收型基金规模较大的公司,其规模增幅低于管理权益类产品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其中,农银汇理和东证资管就是两个不同的例子。

首先看农银汇理,身为农业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其发展固收类产品也颇具优势,在公司2036.1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中,就有977.68亿元的货币型基金和1006.71亿元的偏债型基金(包括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偏债型基金);对比来看,虽然权益类产品的数量多达32只,但总规模只有160.75亿元。与去年末相比,今年二季度末公司的规模还下滑了282.8亿元,即使按照Wind资讯估算的三季度末规模,其也较去年末下滑了175亿元。

具体分析,公司规模下滑主要由于货币型基金规模大幅缩水逾300亿元所致。此外,在今年A股市场整体高涨的情况下,公司的权益类产品也受限于此前的管理规模和知名度,即使已经取得了30.34%的年内平均收益率,规模增长幅度达到11.26%,但从增长的绝对数值来看,其规模却仅仅增了16.27亿元年内净值增长率接近80%的农银汇理医疗保健行业,其规模也仅增长了2.88亿元。而规模基数较大的债基则由于整体表现平平的缘故,同期规模仅增长了15.08亿元,增幅只有1.71%。如是判断,权益类产品和债券型产品增加的规模都不足以弥补货基缩水的规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权益产品知名度较高的东证资管,公司二季度末的规模为955.5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的规模达到707亿元,而偏债型基金的规模只有234.36亿元。从规模增长来看,公司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较去年末增加99.06亿元,其中偏股型产品的规模增加101.21亿元,偏债型基金规模增加4.18亿元,而货币型基金规模则少量减少。■

(本文发表于10月19日《红周刊》)

23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债市去年火热股市今年更好 两栖型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zhaiquan/61938.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公司债发行迎来新考核:分为ABC三类 剑指价格战

下一篇:加大专项债发行效果 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