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 > 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 当前形势和新的抓手

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 当前形势和新的抓手

全文导读

制图: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
一价定律在汇率领域的基本要求,是一个货币只能有一个汇率,这个汇率定价权必须在境内。两地汇差过大必然招致当局干预。贬值预期下,维护离岸市场汇率

制图: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

一价定律在汇率领域的基本要求,是一个货币只能有一个汇率,这个汇率定价权必须在境内。两地汇差过大必然招致当局干预。贬值预期下,维护离岸市场汇率稳定的典型手法是发行央票或抛出外币,回收人民币流动性。这一做法会体现为人民币在香港短端利率出现异常变化。然而,内地在香港回收人民币流动性的操作,与人民币国际化首先需要引导人民币流出的要求,某种意义上讲是相背的。

三、美联储货币政策空前扩张

(一)中国和美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差异很大

截至5月6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达到6.72万亿美元,相比疫情大规模爆发前2月26日的4.16万亿美元,增加了2.56万亿美元,增长约62%。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并未进行大规模资产购买,资产规模变化不大,甚至还由于降准小幅缩表。截至2020年3月末央行总资产36.54万亿元,相比2020年1月末的37.35万亿元减少0.81万亿元,缩减约2%。

(二)美联储推动央行间国际合作有新的动作

3月19日,美联储同时与多个中小经济体签订货币互换协议。4月,美联储向各央行提供美债回购窗口。截至5月6日,其资产负债表中“中央银行流动性互换”规模已迅速攀升至约4449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最高为5831亿美元)。

(三)人民币货币互换实际使用规模有限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个经济体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框架总规模超过3万亿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资金成本较高、境外接受程度有限、使用条件及模式局限等原因,我国仅对十几家境外央行动用过货币互换协议下资金,除蒙古外,具体执行规模有限。

(四)美元的未来取决于是否对称缩表

后疫情时期,美联储史无前例货币政策操作将带来何种中长期影响,超出现有理论分析框架。从短期看,新货币理论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大逆周期调节作用,否则全社会信用链条断裂的后果不堪设想。试想:正常运行时,巨大的财政和货币供应仅能支撑个位数的经济增长;动辄两位数经济萎缩,自然需要更高量级的财政及货币投放对冲。

如果此次疫情冲击之后,美联储能大体对称地回收流动性,同时巨大财政货币资源购买的资产能够和上次金融危机之后一样,随后获得可观回报,最终相关资产顺利回归市场,则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依然能得以维持。否则,我们会在国际金融领域看到一场大变局。

四、人民币国际化要有新的抓手

美国当前财政货币政策主要着眼国内,似乎没有考虑其国际影响,也没有考虑刻意挤压其他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地位。然而,“美元是他的货币,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而不是他们,要考虑“经济长期低迷、产业逐步脱钩、缩表不对称”场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后疫情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长期命题要有新的视角和抓手。

(一)通过维持利差推动国际化不可取

发达经济体普遍负利率背景下,全球资金普遍希望人民币计价资产能为其提供正收益。人民币进一步发挥国际储备、国际投资功能,面临新的契机。这一与此前升值预期所发挥的作用类似,若仰赖利差推进国际化,结果也将类似。回顾各主要货币国际化历程,正利差从来就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利率政策主要着眼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疫情之下的国内经济客观上存在降息必要。

(二)推动本币跨境贸易结算要有新做法

战后美元地位的确认,基础是战争期间美国作为全球兵工厂大量提供物资,各国渴求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而此次抗疫中,我国相关物资供给并没有达到天量水平,也没有专门考虑抗疫物资的人民币结算问题。鉴于疫情可能出现的长期化趋势,在抗疫物资国际贸易领域,不妨考虑让人民币支付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如,扩大中央银行间货币互换,向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优先满足对方国家用人民币支付的抗疫物资需求,同时按较市场汇率优惠的价格结算等。

(三)境外存量不良债权可做人民币转换

笔者一直反对一带一路美元融资,因为这一做法增加了沿线国家对外负债中的美元头寸,密切了相关货币与美元的挂钩关系,强化了美元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估计我国目前对B R经济体各类债权规模在2500亿美元以上。疫情以来,一些国家除向我国提出抗疫相关需求外,已经提出了债务展期乃至减免要求。未来如果出现不利局面,应考虑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优先将美元债权转换为人民币计价。海外美元存量债务的人民币转换,或许为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四)重新考虑新技术在推进国际化中的应用场景

技术总是提供无限的可能性。目前确定的我国数字货币完全以人民币为价值基础,其国际使用场景没有被广泛讨论。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主权信用货币时代,人民币难以与发达经济体货币竞争;在技术水平类似的情形下,我们不能期望“数字化的人民币”能够在与“数字化的全球主要货币”竞争中胜出。

笔者此前曾专门撰文建议,DCEP有必要在其锚的设定上,采取更加开放、更富想象力的方案。仿照此前Libra锚定一篮子储备资产的特点,以及SDR的定值方法,确定DCEP的价值锚。如,以50%人民币和50%美元为权重,确定货币篮,即:1DCEP =1CNY=0.5CNY+1/14USD。DCEP中的美元来自官方外汇储备。美元储备的规模为DCEP的发行确定了上限。如此,DCEP有100%的兑付保障,有充足的信用基础。

国内发行的数字货币“不全是人民币”,而是权重各半的“人民币+美元”复合币。这将使得人民银行成为美联储之外,第二个提供美元支付手段的中央银行。他要脱钩,我不脱钩,人民币借船出海。

作者:张岸元,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69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 当前形势和新的抓手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waihui/97148.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兴业投资:新冠疫苗试验传利好 美元黄金双双大跌

下一篇:奇牛国际:经济疲弱 美联储或将继续推行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