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 > 为节后A股“趟雷”——港股鼠年首个交易日午盘下跌逾2%

为节后A股“趟雷”——港股鼠年首个交易日午盘下跌逾2%

全文导读

原标题:为节后A股“趟雷”——港股鼠年首个交易日午盘下跌逾2%
对于关心节后A股走势的国内股民而言,今日率先开盘的港股表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尽管港交所取消了原定今日(

原标题:为节后A股“趟雷”——港股鼠年首个交易日午盘下跌逾2%

对于关心节后A股走势的国内股民而言,今日率先开盘的港股表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尽管港交所取消了原定今日(年初五)的农历新年首个交易日开市仪式,但周三仍正常开市。

今日开盘,港股暴跌3.03%,急泻848,报27101.54点。红筹指数跌3.43%,国企指数跌3.28%。截至午盘,恒指跌幅收窄至2.36%,报27289.55点,跌幅约600点红筹指数和国企指数跌幅仍3%。

具体来看,蓝筹股方面,恒隆地产大跌近6%,领跌蓝筹;金沙中国跌5.7%。重磅股方面,工商银行跌4%,中国平安跌3.22%,港交所跌2.06%,汇丰、友邦跌逾1.5%,腾讯涨0.62%。

大消费板块集体走低,蓝鼎国际跌近9%,莎莎国际、周大福跌逾8%;阿里影业跌8%,猫眼娱乐跌6.6%;正通汽车、北京汽车跌逾5%;美高梅中国、金沙中国跌6%;李宁、安踏跌5%。

港股地产股集体走低,旭辉控股跌近7%,雅居乐、花样年、远洋集团、恒隆地产跌近6%,碧桂园、万科、世茂跌5%。

港股大金融板块集体走低,众安在线跌5%,中国平安跌3%;中国银河跌4.9%,海通国际跌4.8%;工商银行、中信银行跌4%。

港股医疗股则集体走强,中国医疗集团大涨232%,歌礼制药涨34%,中国再生医学涨23%,山东新华制药涨19%,阿里健康涨7%,平安好医生涨5.5%。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内地疫情的冲击,香港政府对出入关口亦设有多项措施预防。疫情对多个行业影响极大,当中包括零售消费、旅游航空、酒店及运输等都造成颇大的压力。相信短期内问题亦难以解决。估计恒指有机会跌穿27000关口后,再试低位。因此,暂时要多持现金,如短线或小额投资,一试反弹也无妨,但要小心风险管理。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1月28日0-24时,31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59例,新增重症病例263例,新增死亡病例26例(湖北省25例、河南省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3例,新增疑似病例3248例(包括西藏1例)。

截至1月28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974例,现有重症病例1239例,累计死亡病例132例,累计治愈出院103例。现有疑似病例9239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5537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04人,现有59990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例,台湾地区8例。

新华社报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料肺炎疫情或在一周或十天左右达到高峰,此后不会大规模增加。预计不会因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另外,香港采取措施限制内地个人旅客入境,内地则暂停办理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地区旅游签注。

对于港股接下来的表现,讯汇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认为,今次疫情既然与2003年非典很类似,那便可以2003年港股走势做参考。他承认,港股短期将面对急泻困境,持重货者宜减磅最少一半,但持现金者应留意,去年12月开始,很多股份急升,且升幅惊人,错失很多机会,今次疫情可视为低捞良机。

他直言,今个疫情若然跟上次非典的情况类似,那4、5月便可扑灭,股份长线价值并不会受影响,好像5G股、手机股等。这些早前升太急的股份,受疫情影响很低,所以目前正是低捞的时机,若手上有货,可考虑在低位“沟货”。但手持航空、旅游股的投资者,无疑应大手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多日下跌后,隔夜美股已出现止跌反弹,这或许也有助于提振亚太市场的信心。标普500指数周二在经历近四个月来最糟糕的一天后回升,苹果等受中国冠状病毒疫情影响而在近期遭抛售的个股领涨。

摩根大通表示,虽然内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善之前,股市可能会持续下跌,但以历史过往经验,大型疫情爆发令股市仅平均下跌4.7%,跌幅越大,疫情过后反弹力度亦更大,认为市场对疫情的恐惧情绪,将会提供买入机会, 而不是持续抛售的原因。

26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为节后A股“趟雷”——港股鼠年首个交易日午盘下跌逾2%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waihui/78774.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人行武汉分行五条措施让群众用上"放心钱""卫生钱"

下一篇:投资者重新评估全球经济前景 美指待FED给出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