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 > “虚幻”出的“25万亿”!对基建增速的系统测算

“虚幻”出的“25万亿”!对基建增速的系统测算

全文导读

首先,预算内资金的支撑力度:取决于赤字率的上调和其他调入资金的规模。我们把预算内财政支出拆分成三项:财政收入+赤字规模+其他净调入资金。今年减税降费政策重在巩固,经济增

首先,预算内资金的支撑力度:取决于赤字率的上调和其他调入资金的规模。我们把预算内财政支出拆分成三项:财政收入+赤字规模+其他净调入资金。今年减税降费政策重在巩固,经济增速下行也会导致税收增速放缓,但非税收入有望填补部分缺口,预计总体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小幅回落0.5个百分,那么全年财政收入大概在19.7万亿左右。我们假定今年名义GDP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但赤字率提升到3.5%,那么今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大概有3.7万亿。

不过这两年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规模明显扩大。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仅3.8%,但支出增速却达到了8.1%,除了通过财政赤字弥补缺口以外,还有2.1万亿左右是从其他账户调入的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资金。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然较大,调入资金仍会是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如果净调入资金扩大至2.6万亿,预计2020年财政支出可以达到26万亿元,增速小幅升至8.7%。

这些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比例会投向基建呢?从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有所上升,2015-2017年该比例分别为10.87%、11.54%和11.86%。预计今年财政支出对基建领域会加以侧重,投向基建的比例假定提升至13%,那么预算内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大概有3.4万亿,增速大概在12%左右。

第二个重要来源就是自筹资金: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会是主要的增量。自筹资金的构成相对复杂,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含专项债)、城投债、政策银行金融债、铁道债、PPP和非标等。

其中,政府性基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但地产周期下行使得“土地财政”高增长的时代很难再现。地方隐性负债难松,城投平台的债务也很难扩张,扣除利息以后,2019年地方隐性负债已经几乎没有增量。而剩下几项,铁道债相对平稳;PPP增量放缓但重在落地;非标继续萎缩,边际可能有所改善,这三块会带来一定增量,但幅度也不会很大。所以我们主要看一下专项债和政金债的情况。

专项债对基建的支撑,一方面来自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来自结构调整。今年部分专项债务额度已经提前下达,1-2月发行规模已经将近1万亿。全年来看的话,我们预计今年专项债务限额也会有所抬升,或升至3万亿元。

从结构来看,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是专项债的主要投向,2018和2019年这两项分别占了65%和63.7%。而今年前两月新增的9000多亿元的专项债,投向基本都以基建为主,并未涉及土储和棚改,这和去年9月国常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不过,专项债的发行一般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且融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然而一般基建项目的收益比较低,很难达到专项债的收益要求,所以这一波提前下放的额度用完后,未来专项债的投向可能还是会偏向土储和棚改。但整体来看今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会有所提升,2019年专项债中有26.16%投向基建领域,预计今年该比例会抬升至40%,那么专项债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将会达到1.2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

政策银行金融债也可能会成为今年的一大发力方向。在政策银行金融债中,国开债是基建投资的主要力量,从以往融资规模来看,国开债净融资额在政金债中几乎占了一半。预计今年国开债继续发力,净融资额或增加至8000亿元。

第三项资金来源就是国内贷款:受益于资本金比例下调,会有所改善。2019年11月国务院下调部分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资本金最低比例由25%降至20%;部分补短板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前提下,下调幅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基建项目可以撬动更多的配套贷款,但撬动的幅度还得取决于银行的投资意愿。2017年国内贷款投向基建的比例为17.3%,预计今年银行贷款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会有所上升,假定投向基建的比例小幅回升至19%;另一方面信贷边际放松,去年新增贷款增速4%,假定今年升至6%,那么今年国内贷款对基建资金的贡献约有3.4万亿,相比去年增加3600亿。

从以上主要的融资渠道来看,专项债可能是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根据我们的估算,今年的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金债+国内贷款的规模,较去年大概增加1.5万亿,其中专项债的增量最明显。自筹资金中的其他部分增量不会太大,外资和其他资金一般都比较平稳,因此按照目前这个资金规模来看的话,可以推动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8%。

3

钱投向哪里?更加侧重新基建

在传统基建发力的同时,“新基建”的亮点会更多一些,会成为未来稳增长边际发力的主要方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特征是高技术或补短板。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同时,会议中还强调要“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所以,更广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包括轨道交通、环保建设等补短板领域。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以最典型的5G和新能源为例,根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5G的基站数量预计是4G的1.5-2倍,而2018年底时全国3G/4G基站数已经达到了约490万,因此5G基站建设可能会超过700万个。目前大量手机用户仍然使用4G信号,未来5G技术及相关应用仍有很大空间。

全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也快速增长,近两年增速基本维持40%以上,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充电桩数量达到约48万个,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充电桩建设也将继续进行。

新型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有限,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新增地方专项债的投向,2020年新增的9000多亿专项债中,投入量最大的三项分别为园区建设(约1600亿)、交通运输(约1500亿)以及城市建设(约1000亿),其中包括轨道、产业园、新能源等在内的广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约2400亿,而交通运输、农林水等传统基建项目总投入则接近5000亿。新型基础设施占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的比重从18年的15%,提高到2019年的33%,占比在不断抬升,但总体规模仍然有限,未来空间仍较大。

此外,PPP项目中新型基建占比也在上升。在PPP的投向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17年末占比仅为10%左右,而19年1月达到13%,未来也有提升空间。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基建肯定会发力,但融资端依然有很多约束,再加上疫情对开复工的节奏构成较大影响,对今年的基建总量增长也不应有太高的预期。更多应该关注结构上的基建机会,尤其是政策倾斜的新基建领域。

往前看,房地产市场均值回落压力仍较大,政策更多是减小经济下行的斜率,以此为契机推进经济、机制等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做长期正确的事,会是更长远的考虑。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38
分享一下
返回首页»

本文标题:“虚幻”出的“25万亿”!对基建增速的系统测算

本文链接:http://www.aateda.com/qihuo/86453.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泰达网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兰格分析:美联储再降息对钢材市场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历次美股暴跌期间 大宗商品表现复盘